精彩导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早在多年前,“诗仙”李白就写下千古名篇《蜀道难》,慨叹秦蜀被秦岭的险峻所阻,“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12月6日,当被誉为“*金眼”的动车组D,从西安出发,钻过长达公里的隧道群,跨越一条条沟壑抵达天府之国成都,中国西北和西南两个重要城市,至此实现了3小时“生活圈”。
西成高铁顺利通车,也标志着中国西部地区和中国高铁发展迈入了“新时代”,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就在人们感叹出行快捷和舒适的同时,这背后展现的却是一个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蜕变的过程。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又怎么样呢?
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和战略产业,汽车产业链占中国GDP比重超过10%。虽然过去一直被诟病“大而不强”,但在吉利、长城、传祺等中国品牌的带领下,今年中国汽车在向上过程中取得的突破越来越大。
博越“突围”
同样是在12月6日,吉利汽车公布产销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吉利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4.1万辆,同比增长38%;前11个月该公司销量达到.35万辆,同比增长66%,完成其全年销量目标的99%。
就像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一样,从慢速的绿皮车,发展到快速的橙皮车,再到现在高速的白色“子弹头”。吉利也经历了美日、优利欧,到远景、帝豪,再到博瑞和博越、优质汽车产品的迭代,也改变了世人对中国汽车的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品牌SUV代表车型之一,吉利博越11月销量再创新高,达到30,辆,连续两个月突破3万辆;前11个月,该车累计销量超约25万辆,占吉利汽车总体比重超过了20%。也正是因为有了博瑞、博越为代表的“3.0时代”车型,吉利汽车带给受众的认知从品质到品牌都有了全面的提升。
在整体SUV市场增速放缓、多数外资和自主品牌销量大起大落的背景下,博越能够突围,并保持连续增长和稳定性,显得尤为可贵。在这样的现象背后,我们细细研究不难发现,沃尔沃的背书以及在核心技术研发和设计领域突破和快速发展,带来了吉利品牌、品质和制造工艺的提升。
除此之外,博越独辟蹊径的“智能互联”SUV细分市场的开创,也是让其能迅速在途观、CR-V、翼虎等外资产品唱主角的紧凑级SUV市场崭露头角的重要原因。
截至目前,博越累计销量已突破36万辆。汽车K线始终认为,博越销量和市场地位稳步提升的根本仍在产品力上,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中国制造”。
中国汽车制造新时代
国内外市场日趋紧密,中国品牌需要突破国外汽车品牌在技术品质方面的压制。加之消费者消费需求升级,对车辆性能、安全、智能化等配置要求更高,使得自主车企必须针对市场需求做出调整,融合“工匠精神”,深耕产品品质。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合资品牌价格纷纷下探,自主车型再走“低价高配”策略获利艰难。博越的成功表明,以博越为代表的高价值中国品牌SUV,获得了消费者认可。
在原沃尔沃设计总监彼得霍布里加入吉利出任副总裁之后,吉利整体设计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自己的设计语言,博越中西融合的造型设计和内饰,让国人眼前一亮。
另一方面,经过世界级团队进行底盘悬挂调教,搭载了自主研发的1.8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博越,在驾驶感受方面,无论是操控还是动力性,已经能与外资品牌产品一较高下。
相比过去中国品牌依靠“堆配置”与外资品牌展开竞争,现在除了可靠品质,博越搭载的智能互联系统,伴随高速网络普及,使行车生活更加丰富。这一度让博越成为汽车界的“网红”。
一句“你好!博越!”已经成为博越车主上车时的“仪式”,也是博越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武器”。
不久前,当汽车K线奔赴吉利宁波春晓基地深入走访时发现,由于产品供不应求,该基地目前正在全面施工新建生产线,产能将从目前20万辆/年,扩至30万辆/年,以满足目前市场需求。
就在国内产品力被市场认可的同时,博越并没有止住前进的步伐,而是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进*海外市场。
11月底,吉利汽车在白俄罗斯工厂首批博越车型下线,为该国圆了“造车梦”,并将会辐射整个东欧地区。
过去,东欧市场长期以来被大众、丰田等欧洲和日韩汽车制造商霸占。这从侧面展现了吉利对于博越产品实力的自信,不仅在国内敢跟世界汽车巨头争夺市场,更勇于在全球范围展开竞争。
从默默无闻,到让外资品牌感到如芒在刺,博越的成功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吉利汽车战略转型升级的阵痛与甜蜜。
正如吉利汽车总裁安聪慧所言,依托产品力,近年来吉利坚持自主突破创新,融合全球智慧,掌控核心技术,打造出较强的体系力。而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制造,则已经开启了由量变到质变“新时代”。
思考者相关阅读:
K探秘
中国“最牛汽车股”背后靠什么支撑——走进吉利宁波春晓制造基地
K评论丨中国汽车品牌步入“新时代”
K线观察丨洗牌与变局(下)——中国品牌向上“迭代史”
文字为()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