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纳斯达克敲钟开始,由中国顶尖互联网企业与企业家合力打造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NIO蔚来就不断刷新着中国车企市值的新高度,而在去年11月底,蔚来汽车也正式以.4亿美元(约合亿人民币)超越比亚迪成为了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制造企业,李斌的“理想国”似乎已经建起了一堵坚固的城墙。
然而,与股价的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蔚来在合资领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惨淡收场。
“打造一个中国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联盟”
李斌原本希望通过打造蔚来汽车的模式,来带动整个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于是,在造车新势力趁势而起的同时,蔚来也开始寻求与传统车企的合作,通过它们更加强大的背景资源与造车经验来合力阻击外来者的“入侵”。
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里,我们看到了长安蔚来、广汽蔚来接连抵达战场,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也在长安蔚来成立之初便宣称要“打造一个中国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联盟”。
但勃勃的愿景野心,并未能共创一个鼎盛的新老合作时代,其中,蔚来与长安的合作关系,更是随着长安汽车近日公布的一份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而走向了终结。
其实长安蔚来的退场,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它自建立之日开始,除了召开品牌发布会之外再无什么官方形式的大动作,品牌始终处于筹备当中。而且在筹备期间,蔚来这边频频传出资金危机,自顾不暇之下实在无力推进长安蔚来这一“为他人作嫁衣”的合资项目。
而双方分手,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有了苗头。先是长安汽车通过现金增资的方式完成了对长安蔚来的股权增持,将蔚来的股权比例稀释到了4.62%,超过40%的股权比例缩水几乎宣告了蔚来的退出;后有长安汽车走入电视荧幕,在央视《第一发布》节目中高调宣布了与HUAWEI华为、CATL宁德时代的合作,三方将共同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这几乎是将曾经喊出过相同口号的长安蔚来打入了“冷宫”。
而在与华为、宁德时代建立合作关系之后,长安蔚来便一反常态,改变了过去3年多时间里仅通过各类媒体披露内部情况的方式,不仅以长安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公司的名义发布了大量全岗位、多城市社会招聘信息,更开启了旗下首个量产汽车项目E11的招标投递计划。
不论此次上马的E11项目是不是此前长安蔚来注册的光驭、光驭辛巴两个商标,它都不会再与蔚来存在什么关联。因为长安蔚来已经落幕,取而代之的是阿维塔科技。
“即使满怀憧憬和抱负,但无动于衷”
年02月,一家由河南森源、自由汽车、新鼎资本共同打造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签约,其中的一方——自由汽车在此次签约前1天才刚刚注册成立,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持有自由汽车90%股权的总经理廖兵,正是在1月底才告别广汽蔚来的那位前CEO。
在离开广汽蔚来之时,廖兵只留下了一句话“没有办法去实现最初的目标,即使满怀憧憬和抱负,但无动于衷”,言语间充满了失落与无可奈何。而廖兵在个人微博上发布新能源汽车项目签约消息,ID后缀仍使用着“广汽蔚来”,足见他对于“前任”的不舍。
广汽蔚来作为广汽与蔚来打造的多方持股公司,在成立时可谓抱负满满,它们将这种多方合资方式描述为“合创”,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意味非常明显。而公司成立1年后,首款产品合创便发布,并在去年正式推向消费市场。
这一切在外界眼里是如此顺利,可再看看合创不过台(截至年03月)的销量,这个与产品名刚好对称的数据,无时不刻不在渲染着广汽蔚来所处的窘境。
其实在长安蔚来完成更名之前,一直被认为尚存“下半场”的广汽蔚来就已经提前宣告终结,李斌不再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而湖北长江蔚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企业也从股东一栏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广东珠投智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随之而来的还有高达.61%资本增幅。换句话说,在广汽蔚来当中,蔚来也同样在股权比例严重稀释之后,成为了被“除名”的成员。
“合资还不如代工来得可靠”
其实无论是长安,还是广汽,蔚来与之建立的合作关系在形式上虽为合资、共创,但其意志力不高、目的性极强,即便是合资造车,也仅仅是各取所需而已。
蔚来看中了长安、广汽这些传统车企所占有的资金充足、资源丰富与整车制造资质,而长安、广汽则是看中了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开发以及管理机制上的创新理念,通过捆绑更加紧密的合资、合创方式,既是想好了要从对方身上汲取养分,也是做好了要分摊风险且留有退路的准备。换句话说,蔚来在与二者建立合作关系时,更看重的是理念中的“和”,和则双赢,不和则及时撤退、撇清利益关系,这其实对于两起合作中的双方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
传统车企因技术而苦苦探索,造车新势力因负债而踽踽前行,原本是想要抱团取暖,却在发展阶段各自打着小算盘,想要从合资之中牟利,却又在合资之外游离。
比起与长安、广汽看似密切却暗流涌动的合资关系,蔚来真正亲密的传统车企伙伴始终只有一位,那就是江淮汽车。
在与长安、广汽成立合资公司之前,蔚来早在年04月就与江淮签署了《制造合作框架协议》,合肥江淮蔚来制造工厂将成为蔚来汽车的“生产总部”,并在未来具备5万辆/年的产能(现已扩展到12万辆/年),而双方此次涉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合作,规模更是高达百亿人民币。
尽管外界一直都将江淮汽车视为蔚来汽车的代工厂,在双方的合作之中,江淮也一直在整车制造环节扮演着“出工出力”的角色,但一台台悬挂着“江淮汽车”尾标的量产车,可是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中国公路上豪华纯电动汽车的最核心力量。而江淮实际上也在通过这种代工生产,来为自己的瓶颈期过渡,并通过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进一步吸收蔚来在工业互联网、先进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优势。
而就在今年03月,蔚来与江淮之间的关系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二者共同出资成立了全新的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从单纯的代工关系升级为深度的合资关系。
作为蔚来汽车在年危急时刻的“救世主”,江淮汽车的确与蔚来有着“过命”的交情,而江淮开放的合作态度也让蔚来感受到了“雨雪中的温暖”。
尽管江来并非像长安蔚来、广汽蔚来那样以新品牌的形象投入到整车制造领域,而是继续停留在产能制造层面,但伴随着江淮蔚来第二工厂加快布局、工信部鼓励智能汽车代工模式,蔚来与江淮的合资关系必将在相互“纠缠”之中实现量子效应,并在这种看似被动、实则两利的新模式之下,继续建设自己的理想智能电动国度。
长安汽车自主品牌分析:开启第三次创业,自主品牌突破向上1战略转型:归零再出发,第三次创业,实现新的飞跃
1.1开启第三次创业
年中国车市出现了20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且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市占率跌破40%,国产汽车品牌危机隐现。长安汽车顺应汽车“新四化”的发展趋势,迅速推进战略转型。
年4月23日,长安汽车宣布开启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包含四大核心内涵:“创业”——以归零心态实现自我突破;“创新”——勇于变革,尝试新方式、新模式;“创变”——以开放心态与其他相关类别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创速”——以创业公司的高效性和敏捷性迅速应对市场变化。长安同时公布了最新战略目标:年销售整车万辆,市占率达15.7%,其中自主品牌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万辆。
为实现新战略目标,长安汽车提出“一个核心+四大转型”的发展思路:以创新为驱动力,将效率打造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着力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具体而言,在客户层面,从服务客户向经营客户转型,建立在线大数据服务系统,以数字技术精准洞察客户需求,增强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在品牌层面,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型,长安将优化品牌架构,新建中高端乘用车品牌。在产品层面,从传统产品向智能化+新能源产品转型,一方面持续强化经典产品打造,实现经典产品PLUS化;另一方面将智能化和新能源视为长安产品的标准配置,推出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与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致力于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领*者。在服务模式层面,从提供产品+服务向提供产品+服务+出行解决方案转型,长安汽车将在出行服务、新零售以及金融和投资等多个领域布局,开展多维业务创新。
面对新格局、新挑战,长安汽车于年4月公布了“十四五”规划及愿景:坚持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将效率和软件能力打造为核心竞争力,成为“新汽车+新生态”产业公司,加速迈向世界一流汽车品牌。
长安汽车将在未来投入亿元,深入布局软件产品、智能化、低碳化、新商业模式及高精尖人才五大领域,加快智能化和低碳化转型步伐。在产品层面,实现“从硬件到软件”转型,以“软件产品+生态产品”定义汽车产品及服务,为用户提供极致的驾驶体验;在智能化层面,加快推进“北斗天枢2.0”计划,每年发布1-2个领先的智能场景应用,年上市L4级智能网联汽车,年后实现自动驾驶平台量产及商业化运营;同时携手国际合作伙伴,构建新的半导体产业能力以满足智能汽车的高算力需求及供应链安全;在低碳化层面,积极推进“香格里拉”计划,加速发展低碳产品。未来5年内,长安计划将以方舟架构和CHN架构为基础,打造EPA0、EPA1和EPA2三大新能源整车平台,推出26款新智能电动汽车。长安将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并推出5款智能电动车型;在商业模式层面,长安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天上一朵云,空中一张网,中间一平台,地上全场景”的全新商业模式,实现与合作伙伴及用户的直通互联;在人才结构层面,长安将组建人规模的智能化、软件化人才团队,打造全球优秀人才聚集成长基地。
1.2管理层及核心员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年3月3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宣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登记完成。此次股票激励计划合共授予限制性股票.54万股,对象包括14名高管以及名中层管理人员、核心骨干,授予日为年2月22日。此次计划覆盖对象约占公司管理、行*、技术类员工的10%,人均被授予6.11万股。从覆盖范围、授予数量和获益金额来看此次股票激励计划力度较大,将使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市场利益保持高度一致,有助于吸引和留住高精尖人才,为公司长期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此次计划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将分3个会计年度(-)解除限售并设立3个业绩考核条件:
(1)以年净利润为基数,-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不低于50%、42%、32%,且不得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对标企业75分位值;
(2)-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7%、4.8%、5.5%,且不得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对标企业75分位值;
(3)每年的经济增加值(EVA)变动为正。此外,公司将对员工个人进行分年考核,考核结果为A-C对应的标准系数为1.0,D对应0.5,E对应0,个人当年实际可解除限售数量=标准系数×个人当年计划解除限售额度。本次激励计划的业绩考核条件涵盖公司与员工个人,能提高核心管理团队及各部门员工工作积极性,改善整体工作效率。
2长安自主将实现品牌向上突破,盈利估值将双升
2.1公司自主品牌的发展
年4月北京车展前夕,长安汽车在“创新、创业、创未来”的战略发布会上提出了“一个核心+四大转型”的发展思路,以创新为中心,将效率打造成为组织核心竞争力,并推动四个转型。四个转型之一即为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型。在此背景下,长安汽车通过优化品牌架构重新为未来发展赋能,具体来看,长安汽车提出逐步形成长安乘用车、长安欧尚、长安凯程和新建中高端乘用车四大品牌的发展战略。
在长安汽车提出的四大品牌中,不同品牌具备不同的定位,针对不同的使用者推出相关车型。
长安乘用车的定位在于时尚、质感、智能,主要针对人群是对生活有所追求的消费者及部分年轻人,并推出逸动、CS系列等相关产品;长安欧尚主打家用舒适类车型,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国的大家庭;长安凯程主要应用于物流商用领域,其应用人群包括专业物流运输单位及中小业主个体户,同时长安还在发布会上提出了新建中高端乘用车品牌的计划,为更多消费能力较高的乘用车车主提供高端产品,探索品牌向上的动力,当前长安汽车在中高端乘用车领域已推出UNI系列产品,预计还将持续推出更多车型满足消费者需求。
从历年推出新车型数量看,-年长安每年推出新车数量在5-6款,相对较少,且部分车型为过往车型的改款,新车型的推出节奏较慢,年长安汽车提出第三次创业计划,持续优化升级产品矩阵,加速推出新车型。年成为长安新车型的爆发之年,共有近10款新车上市,极大丰富产品类型,此后长安汽车维持较快的新车上市节奏,年预计将有8款新车上市,有望持续带动销量提升。
从具体车型看,年之前长安汽车推出的新车型以CS系列和逸动系列为主,产品类型较为单一;随着年后产品种类焕新,年上市车型中包括长安乘用车旗下CS85、CS95等多款产品,以及欧尚旗下科尚、欧尚尼欧II等,各子品牌共同发力;年自主品牌中长安乘用车推出逸动PLUS、欧尚推出X7、A等新车,同时高端乘用车品牌UNI系列上市,UNI-T凭借双联屏等智能化配置促进销量;年长安新产品计划包括UNI-K、UNI系列新车、CS系列、锐程CC、奔奔E-Star等多款车型,持续丰富产品类型。
年长安自主品牌主打新能源车型,推出E-Rock、E-Life、E-Star三款新车,年将规划奔奔E-Star等车型,逐步发力新能源车领域。
2.2动力总成及智能驾驶领域保持国内领先
年长安汽车发布第一款蓝鲸发动机——2.0TGDI发动机,历时68个月,长安汽车于年11月正式发布蓝鲸2.0TGDI发动机,成为第一款国内品牌纯自主研发的2.0T及以上增压直喷发动机,年入选“中国心”十佳发动机。长安汽车在研发过程中不断积累技术和经验,逐渐掌握动力总成方面的核心技术,为蓝鲸动力品牌与NE动力平台的成立奠定基础。
年6月4日,长安正式发布“蓝鲸动力”品牌,同时宣布成立首个国产品牌模块化发动机研发平台——蓝鲸NE动力平台。蓝鲸动力并非单一的发动机品牌,而是由蓝鲸发动机、蓝鲸变速器及蓝鲸油电混驱三部分组成的动力总成品牌。目前基于蓝鲸NE平台的1.4T、1.5T发动机已在cs系列、逸动系列的多款车型上搭载,在功率、扭矩以及节油等方面均优于同级水平;新一代蓝鲸NE2.0T发动机将在新车UNI-K上搭载,动力表现在中型SUV中处于领先;蓝鲸变速器主要包括7速湿式DCT变速器及6速混动变速器,前者已在逸动plus自动锋尚型上搭载;未来蓝鲸将推出首款高度集成的P2混合动力系统——蓝鲸6速混动系统,兼容HEV和PHEV。
长安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历时4年打造出基于模块化顶层设计的蓝鲸NE动力平台。蓝鲸NE动力平台兼顾1.0-1.8L排量,兼容48V、HEV、PHEV、REEV设计,通用化率高达98%。凭借蓝鲸动力品牌与NE动力平台,长安汽车保持在国产自主品牌中的技术领先地位。
顺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大趋势,年4月,长安汽车在中国汽车论坛上发布面向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规划,又被称为“”战略:搭建6大平台,掌握5大核心应用技术,分4个阶段实现智能化技术的产业化。“”战略意味着长安汽车开始深入布局智能汽车领域,此后数年长安汽车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年4月,长安汽车顺利通过公里的无人驾驶测试,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公里无人驾驶长距离测试的自主车企。年11月,长安汽车获得了美国加州颁发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
年4月,长安汽车再获国内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成为首家拥有中美两国智能汽车道路测试牌照的中国车企。年3月,长安汽车首发L2级IACC集成式自适应巡航系统,包括单车道自动辅助驾驶、交通拥堵辅助驾驶、自动减速过弯、智能限速辅助、车道保持辅助以及场景重构六大功能,同年搭载IACC系统的CS55车型正式量产上市。以上一系列成就标志着长安汽车已成为国内智能驾驶领域的领*自主车企。年8月24日,长安汽车正式发布向智能化、网联化全面转型的“北斗天枢计划”,宣布年长安汽车将实现全部联网,全部搭载驾驶辅助系统;年长安汽车将全部实现语音控制,上市L4级智能驾驶产品等一系列目标。长安汽车将在自动驾驶、智能交互、智能互联三大领域深入布局,年将构建人的研发团队,软件开发人员占比超过60%;建立5个全球体验中心、9大体验研究基地,打造万人级客户体验团队,获取亿人次级客户体验大数据。“北斗天枢计划”是长安汽车实现汽车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智能化造车的新纪元。
近年间长安汽车“北斗天枢计划”战略的成果陆续显现,年3月,长安汽车完成国内首次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的量产,此款系统搭载5个毫米波雷达、6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将应用于UNI系列的第一款量产车型UNI-T上。年3月,长安汽车发布APA6.0远程智能泊车技术,实现手机远程智能泊车和挪车,未来还将推出能够实现HZP(家庭区域记忆式泊车)和AVP(远程代客泊车)的APA7.0和APA8.0系统。年5月,长安汽车宣布,计划与华为推出5款智能电动汽车。年,长安汽车计划实现带有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汽车量产上市。长安汽车与华为、宁德的强强联合将进一步加速智能转型进程,巩固长安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优势。
2.3今年以来长安自主销量持续超越吉利、长城
从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的销量对比看,各车企的年销量波动较大,不同阶段车企销量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1)-年,长安销量领先,长城、吉利次之。在年至年之间,长安自主的年销量处于三家车企中的最高位置,年销量达.5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13.1%,增速较快,系长安推出CS15、CS75、逸动等多款热销产品促进销量提升。年长城汽车年销量达96.9万辆,-年复合增长率15.6%,长城旗下哈弗、WEY品牌相继在年和年独立,推出更多新车型拉动销量。
(2)-年,吉利汽车快速崛起并超越长安、长城。年后吉利汽车全面迈向精品车时代,推出多款爆款产品,如博瑞、博越、帝豪GS等,逐步构筑起远景家族、帝豪家族、博字辈的完善产品矩阵,实现A0级至B级车型全覆盖,年销量超越长安、长城。
(3)年后,长安汽车销量有望重回高位。长安汽车在年后提出第三次创业计划,新产品发力。中低端产品方面CS系列推出更多新车型,UNI系列瞄准中高端,同时加快拓展新能源车领域,带动整体销量回升,年一季度长安汽车销量已超过长城、吉利,达到39.0万辆。
从单月销量看,长安汽车从年4月销售7.5万辆提升至12月销售9.7万辆,年后单月销量提升更加明显,各月销量分别为15.9、11.1、12.2、11.6万辆,单月销量持续领先于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相比之下年后长城汽车单月销量仅1月高于10万辆,吉利汽车2月销量未达10万辆。预计后续UNI系列、CS系列等新产品将使长安汽车单月销量保持领先趋势。
受益于CS系列、逸动系列等车型表现强劲,年一季度长安自主销量增长明显,市占率提升至18.5%,相较年大幅提升5.1个百分点,并已经超过长城、吉利汽车;吉利汽车市占率15.8%,较年下降1.2个百分点;长城汽车市占率13.3%。年长安汽车还将推出UNI系列产品、CS35PLUS、CS55PLUS、欧尚X7等近10款新车,新车上市将带动长安整体销量向上,预计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
2.4自主单车均价逐年提升
年后长安自主车型的单车平均价格呈现出逐年提升的态势,年长安自主单车均价为7.72万元,整体价格相对较低,后续长安汽车逐步推出更多高端车型和新产品,例如UNI系列产品、CS75、CS75PLUS、CS85coupe、欧尚X7等多款车型单价超过10万元。年UNI-T推出带动长安自主整体单车均价突破9万元,达到9.71万元,年后长安自主品牌的单车均价突破10万元,至年3月单车均价为10.02万元,-年均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2%,单车均价持续提升。
CS系列是长安自主销售的主力车型,各类CS系列产品上市时间在-年之间,当前长安汽车已经推出CS15、CS35PLUS、CS55等多款CS系列车型。从整体看CS系列车型相对偏中低端,CS系列中销量较高的车型包括CS75、CS55PLUS等,主要的价格区间在10-15万元之间。
年长安汽车推出UNI系列产品,UNI-T以设计科技、年轻化作为主调,UNI-T定位11.59-13.89万元之间的紧凑型SUV,UNI-K定位15.39-18.49万元之间的中型SUV,进一步强化其高端化定位,年长安还将推出代号C的UNI系列第三款车型,定位中高端轿车。
从细分品牌单车均价看,CS系列产品的单车均价相对较低,在10万元左右,UNI系列产品单价明显更高,年由于仅有UNI-T单一车型,单车均价为13万左右,年推出的UNI-K价格更高,使年3月UNI系列产品的单车均价提升至13.9万元左右。
UNI系列产品上市后销量表现出色,UNI-T在年上市后累计销售6.8万辆,年前4月累计销售3.4万辆。UNI-K在年4月销售辆,目前UNI-T已经发布运动版,进一步提高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预计随着UNI-K上市并持续发力,UNI系列产品销量将进一步提升,有望强化长安汽车的中高端化品牌发展趋势,并带动长安自主的单车均价进一步向上突破。
2.5自主将实现品牌向上突破,与合资直面竞争
长安自主UNI系列将实现品牌向上突破,其中3月上市的UNI-K将直面合资品牌竞争。
长安UNI-K同等价位下的国内自主可比车型包括长城WEY摩卡、吉利星越L、广汽传祺GS8等等。从价格范围看,UNI-K在各款可比车型中的价格处于相对偏低的位置,WEY摩卡、星越L、传祺GS8等最高配置的车型能够达到20万元及以上,UNI-K最高价位不到20万元,仅为18.49万元,同时最低配置价位在各款可比车型中最低仅15.39万元,在价格方面对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对比不同车型的尺寸及轴距参数,UNI-K长mm、宽mm、高度方面两个不同车型分别为mm、1mm,UNI-K的轴距超过星越L、传祺GS8、荣威RX8,略低于星途揽月和WEY摩卡。UNI-K在该车级和价位水平下尺寸较大,甚至超过部分中大型SUV,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较大车内空间的需求。
从功率和扭矩参数看,UNI-K最大功率为kW、最大扭矩为N*m,领先WEY摩卡、星越L、荣威RX8。同时UNI-K还搭载全新2.0T蓝鲸发动机,采用双涡管涡轮增压等蓝鲸平台发动机技术,为动力总成提供强有力支撑,凭借相应的发动机技术,UNI-K的起步和爬坡能力在同价位的自主车型中处于领先水平。
智能驾驶方面,硬件上看UNI-K搭载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及5个摄像头,硬件配置超过传祺GS8,配置和星越L接近,长城WEY摩卡凭借3个激光雷达及数量更多的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略领先长安UNI-K,整体看长安汽车的硬件配置在同价位自主车型中具备高性价比。
从软件上看,长安UNI-K拥有包括并线辅助、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等各项功能,配置齐全。巡航系统方面,UNI-K采用了自适应巡航系统,相比传祺GS8等定速巡航更具智能化。自动泊车方面,当前推出的部分UNI-K车型尚未配备自动泊车功能,预计后续将通过逐步升级配备远程智能泊车功能APA6.0,APA6.0是长安汽车在年3月首发的技术。升级后UNI-K的自动驾驶功能将更加完善,进一步解放消费者的双手,提升使用体验,APA将成为长安UNI-K的亮点之一。
从定价上看,UNI-K定价15.39-18.49万元,主要与合资品牌CR-V、奇骏、昂科威等竞争。对于顶配车型,合资可比车型的定价均不低于23.99万元,比UNI-K的顶配车型高出5.5万元以上,UNI-K顶配车型的价格优势更为显著。
相比合资车型,UNI-K在乘坐空间方面具有极高性价比。在车身架构方面,UNI-K的车身尺寸在同级别车型中偏大;车身空间方面,UNI-K拥有mm的超长轴距,其他可比车型的轴距在-mm之间,平均而言比UNI-K少mm以上。结合定价,UNI-K在车身大小和乘坐空间方面的性价比极高,或将成为其与合资车型竞争的一大优势。
动力系统方面,UNI-K全系搭载蓝鲸新一代2.0T高压直喷发动机,其他可比车型均仅有部分车型搭载了2.0T发动机,并未实现全系车型搭载2.0T发动机;最大功率kW,高于多数合资可比车型。UNI-K的动力系统不逊于合资顶配车型,全系统一配置对中低端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智能安全系统方面,UNI-K在16.99万以上级别配置了并线辅助、车道偏离系统、车道保持系统等一系列安全系统,合资可比车型中仅探界者在超半数车型上实现完整配置;UNI-K全系均搭载主动刹车/安全系统,优于其余可比车型。UNI-K完备的智能安全系统能够为驾驶者提供良好的保护。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方面,UNI-K全系搭载全速自适应巡航系统,其余可比车型中仅少数高配置版本搭载自适应巡航系统,很多合资车型以定速巡航为主,UNI-K在巡航系统上优势明显。UNI-K同时配备自动驻车系统与上坡辅助系统,可比车型中探岳、CR-V、奇骏等少量合资车型搭载自动驻车系统。总体而言,与其他合资车型相比,UNI-K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较为全面,有望成为智能驾驶时代高光卖点之一。
主要合资竞争车型中,年东风本田CR-V定位紧凑型SUV,凭借整体性能的稳定性,月均销售2.1万辆,东风日产奇骏月均销售1.5万辆,大众探岳月均销售1.4万辆;别克昂科威月均销量1.4万辆。合资品牌整体销量表现较好,月均销量基本在1万辆以上。
UNI-K有望抢占更多合资品牌销量订单,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从合资品牌销量看,年4月CR-V表现仍然强劲,单月销售2.9万辆,其他合资品牌4月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探界者下滑0.2万辆,探岳下滑1.0万辆,昂科威下滑0.5万辆,奇骏下滑0.2万辆,合资品牌销量下滑部分受UNI-K等自主车型上市影响。UNI-K上市后4月销售辆,表现出色。相较合资品牌,UNI-K具备更强的动力性能以及智能化功能,同时具备一定价格优势,整体性价比好于合资竞争车型,后续有望抢占其市场份额,进一步打开销量空间。
继推出UNI-T、UNI-K后,UNI系列还将于年推出旗下第三款新车,第三款车将定位中高端轿车。新车将基于长安方舟平台打造,方舟架构代表了长安汽车研发4.0时代的全新造车理念,覆盖A0级至C级车范围,同时在动力方面全系搭载蓝鲸发动机,在自动驾驶方面预留多个传感器位置,未来将支持更多自动驾驶场景,持续强化智能化配置。UNI系列产品上市后表现出色,第三款新车凭借方舟平台的动力及智能化配置有望将自主品牌继续向上突破。
3华为赋能,长安华为合作打造中高端智能汽车
3.1长安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打造新平台、新品牌
长安汽车与华为合作已有多年。年11月,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华为最早的合作车企之一,双方在智能汽车、LTE-V、车联网等领域长期深入合作;年7月,双方签署新战略合作协议;年1月,双方宣布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并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年11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宣布,公司将联手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打造一个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配套一个全球领先、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以及一套“人、车、家”智慧生活服务和智慧能源生态。年4月,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宣布,华为将与三家车企深度合作,打造三个新汽车子品牌,长安成为三家深度合作车企之一。
长安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打造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命名为CHN平台,CHN平台将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中的CDC智能座舱平台、ADC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一部分智能化零部件,ADC包括华为MDC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和ADS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目前长安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打造的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在技术研发上将以长安、华为为主,宁德时代为辅,长安负责硬件及整车制造系统集成,华为将通过CHN平台为新品牌车型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宁德时代负责动力电池系统。据网上车市称,新品牌将会推出5款车型,首款车型预计售价20-40万元,未来或与蔚来ES6、上汽大众ID.6X、特斯拉ModelY等高端电动车型竞争。
3.2长安华为新车型与现有车型市场互补,不存在竞争关系
目前长安汽车车型定位集中于20万元以下市场,长安在售的高价位燃油车型中,UNI-K价格区间为15.39-18.49万元,CS95为16.59-21.39万元;新能源车型中,CS75PHEV价格区间为17.68-20.78万元,CS55纯电版为15.99-20.09万元。长安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打造的新品牌定位为智能汽车高端品牌,预计主要竞争对手为特斯拉等高端新能源车企,新品牌首款车型定价将在20-40万元之间,远高于长安汽车现有车型,与长安现有车型不存在竞争关系。新品牌与长安现有车型能够实现市场互补,将成为长安汽车进*高端市场、提高整体车单价的重要一步,并且为长安汽车转型智能化+新能源车企积累经验。
4营销渠道变革:线上线下一体化,UNI系列全新销售模式
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模式,线上模式做加法
在“互联网+”时代,线上电商和直营销售等新销售渠道逐渐成为整车厂商开拓新客源、提高用户粘性的主要赛道。早在年起,长安汽车相继进驻天猫商城、汽车之家等电商平台,为转型自建电商积累经验。
年4月,长安汽车自主打造的电商平台——长安商城正式上线,标志着长安自建电商战略正式起步。长安商城为用户提供整车个性定制、优选配件、预约试驾、保养套餐等多项功能,涵盖旗下乘用车、商用车、轻型车全部车型。与天猫等综合电商相比,长安商城以用户良好体验为中心,结合线下4S店实现线上线下对接,在看车、选车、买车、售后等环节为用户提供更精良的服务品质。年长安商城实现整车10万单的销量成绩,远超预订的3万辆销售目标。
在自建电商取得成功后,长安汽车积极探索线下直营的新模式。年7月,长安汽车首家新零售直营体验店——“车和美”汽车商城正式开业,成为国内首家互联网融合式汽车直营店。消费者在车和美不仅能看车、购车,还能体验人脸识别、脑控赛车、VR赛车等多项热门技术,享受数字化、智能化的购车体验。此外,与4S店相比,直属于长安汽车的车和美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高度透明的价格、吸引力更强的促销活动以及更专业的产品服务。车和美与长安商城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融合,能够优化买卖双方间的平等关系,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体验式的消费需求。
UNI系列以“专属门店+专属APP”打造完整UNI星球生态圈
年6月,长安乘用车高端产品序列“UNI”的首款车型“UNI-T”正式上市。对于UNI系列,长安在营销渠道上进行了一次全新探索:舍弃传统的4S店分销模式,打造“线下专属门店+线上专属APP”结合的直营模式,以UNI星球地球站与长安引力APP打通线上线下,共同组成完整的UNI星球生态圈。
线下方面,年10月全国百家UNI专属门店同步开业。区别于传统4S店,被称为“UNI星球地球站”的专属门店是一个结合产品展示、品牌文化、休闲娱乐、科技成果的多元化体验中心,目的是建立一个与用户深度链接、双向沟通的交互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专属的服务体验。长安紧跟年轻潮流,举办UNI荣耀之夜、UNI空间一日店长招募、双十一盲盒空投等一系列营销活动,着力打造年轻用户圈层。长安UNI星球地球站代表长安对线下门店模式的新尝试,未来将在全国开设超过家UNI星球地球站。
线上方面,UNI系列专属线上互动平台——长安引力APP于年6月正式上线。区别于长安乘用车的其他系列,长安引力APP为UNI用户提供无接触选车看车、免费预约上门试驾、免费预约上门交车、预约上门维护保养等一站式服务,享受一键选车、购车、养车的新体验;同时推出的UNI专属“U享卡”能够为用户提供免费道路救援、免费全车检查、免费上门取送车等十数项专属权益。此外,引力APP推出了用户社区、大咖分享等一系列社交功能,进一步提高用户凝聚力与品牌粉丝粘性。据蝉大师数据,截至目前长安引力APP安卓端量已超过万。
以“共创共享”为核心的UNI星球生态是长安汽车向多元销售渠道模式转型升级的又一次重要尝试。凭借卓越的产品力和出色的创新能力,UNI系列实现线上线下营销深度融合,从多层次、多维度深化粉丝互动,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实时交互生态圈,实现用户共创、品牌共享。长安于年11月发布了UNI星球成长计划,未来长安将构建“天上一朵云,空中一张网,线上一平台,线下全场景”的未来生态圈,实现新实体产业与新服务产业的融合。
国内海上风电龙头企业电气风电今日科创板我们一起梳理一下电气风电,公司主营业务为风力发电设备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后市场配套服务。公司是国家清洁能源骨干企业,是中国领先的风电整机制造商与服务商,也是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整机制造商与服务商。公司以“致力于创造有未来的能源”为使命,推动风电成为重要的未来能源,以“成为全球领先的风电全生命周期服务商”为目标,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目前,公司已经具备国内领先的风电整机设计与制造能力,产品基本实现了全功率覆盖和全场景覆盖。在陆上产品方面,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先进的陆上风电整机制造商与服务商;在海上产品方面,公司掌握了先进的海上风电研发、供应链管理、制造和运维能力,并通过与西门子公司签署“技术许可和协助协议(TLAA)”引进了西门子多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许可机型产品,并在此产品平台基础上,通过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组件”(叶片、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开发并向市场推出了针对中国不同气候、地理和风况环境特点的二次开发机型产品,提高了风电机组的环境适应性和发电收益,树立了国内海上风电整机领域的龙头地位。
除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设计技术外,公司还具备了以叶片技术、控制技术等为代表的风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在关键部件、关键技术上形成了可靠的技术研发能力与优势。公司注重“风机场网环数”——即风资源、风机整机、风电场设计、电网友好性、环境友好性和数字化技术——全面发展。
公司产品覆盖1.25MW到8MW全系列风电机组,基本实现了全功率覆盖。产品按应用场景主要可分为陆上风电机组与海上风电机组。其中,报告期内形成销售收入的陆上风电机组主要包括2.X系列、3.X系列、4.0MW(陆上);海上风电机组主要包括4.X系列、6.X系列、7.X系列。同时,公司也在陆上4.X系列、5.X系列与海上5.X系列、8.0MW系列进行积极的产品研发与布局。
公司销售的产品主要是定制化产品,以适应不同客户需求和客观风资源环境。公司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产品进行差异化设计,陆上风电机组针对不同环境特点形成了分别适用于高温、低温、高海拔、低风速、抗台风等产品系列,海上风电机组针对不同海域特点形成了高风速、中低风速、抗台风、低温等的产品系列。并且,公司具备可靠的后市场综合服务能力。
风力发电设备的设计、生产、销售的核心环节如下:
风力发电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包括:叶片、控制系统、齿轮箱、电机、主轴承、变流器、变桨系统等。
公司产品主要分为陆上机型和海上机型。按产品技术路线,可分为带齿轮箱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带齿轮箱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直驱平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根据GWEC《GlobalWindReport》统计数据,年全球风电市场发展较快,新增装机容量93吉瓦,同比增长53.0%;累计装机容量吉瓦,同比增长14.3%。其中,陆上新增装机容量86.9吉瓦,海上新增装机容量6.1吉瓦;年在亚太、北美、拉丁美洲地区陆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均创历史新高,全球范围内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是历史第二高的年份。
中国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第一大国。根据GWEC《GlobalWindReport》统计数据,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52.0吉瓦,占全球56%;累计装机容量.3吉瓦,占全球38.8%。其中,陆上新增装机容量48.9吉瓦,同比增长.5%;海上新增装机容量3.1吉瓦,同比增长22.7%。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统计数据,年,中国风电装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新增装机容量2,.5万千瓦,同比增长26.7%;累计装机容量约2.36亿千瓦,同比增长12.8%。
根据《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年,全国六大区域的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所占比例分别为华北28.0%、中南21.1%、华东23.6%、西北16.2%、西南5.7%、东北5.2%。“三北”地区新增装机容量占比为49.5%,中东南部地区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5%。
与年相比,年“三北”地区同比增长45.3%,其中,东北地区同比增长.5%,西北同比增长44.7%,华北同比增长37.9%;中东南地区同比增长12.5%,其中,西南地区同比增长30.8%,华东地区同比增长30.3%,中南地区同比下降5.4%。
根据《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年,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提速,新增装机台,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万千瓦,同比增长44.1%;累计装机达到万千瓦。(注:年累计装机.5万千瓦,增加天津南港海上风电项目9万千瓦,累计装机量应为.5万千瓦)
根据IRENA《RenewablePowerGenerationCostsin》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风电度电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陆上风电降本趋势尤为显著。预计,在年以后,陆上风电度电成本将有望下降至传统燃料发电之下,海上风电进入相近的成本区间并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但目前海上风电由于建造成本等原因度电成本仍然较高。
现阶段风电相比火电传统能源在经济性上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火电技术较为成熟,后续度电成本下降空间不大,同时鉴于燃料成本占火电度电成本比重较大,燃料成本波动对度电成本的影响较大。此外,火电在环保方面的短板也将削弱其竞争优势,未来被清洁能源取代将是大势所趋。
与同是清洁能源的水电相比,风电度电成本不占优势。但是水电初始投资大且对于选址要求较高,不具备大范围推广条件,度电成本下降空间有限。
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相比,陆上风电与其度电成本处于同一水平;海上风电目前度电成本相对较高,但海上风电仍具备其自身发展优势,具体包括:(1)海上风电距离人口密集区较远,不易出现噪声及景观等环境问题,建设时也不存在地理条件限制;(2)风况较好区域供业主方选择较多;(3)沿海城市一般为电力需求较大的地区,海上风电可靠近电力负荷中心,相关电力输送成本更小;(4)海上风电属于技术密集以及创新程度较高的领域,发展海上风电可培育扶持当地新兴产业、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地方*府投资意愿较强。
随着平价上网的推进及产业的发展成熟,随着行业技术进步、配套基础设施健全、年上网电量增加等,风电度电成本趋势性下降,在经济性方面劣势将逐渐消减。近年来,为适应*策变化与平价上网的大趋势,各家风电整机厂商均高度重视通过降本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与其他发电形式在经济性方面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最终达到平价上网的经济水平。
综上所述,伴随着风电行业技术进步,风电度电成本将持续下降,加上其环保、能源安全、资源禀赋等优势,风力发电占据我国能源行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风力发电将具有越来越强的竞争优势。
根据《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年中国风电市场新增装机容量2,.5万千瓦,其中,中国厂商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达96.7%。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十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中均为中国企业。
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市场集中趋势明显,从近五年的新增装机容量看,排名前五的风电整机企业新增装机市场份额由年的58.3%增长到年的73.4%,提高了15.1个百分点;排名前十的风电整机企业新增装机市场份额由年的81.2%增长到年的92.2%,提高了11个百分点。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带来行业优质资源的集中,呈现头部效应,一定程度加剧了头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同时,市场头部参与者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对下游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根据《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截至年底,全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36亿千瓦,其中9家整机制造企业的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万千瓦,市场份额合计达到77.7%;公司累计容量万千瓦,占比5.3%,排名第七。
根据《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五的分别为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运达风电和东方电气,前五家市场份额合计达到73.4%。年,公司新增装机容量.7万千瓦,市场份额为4.7%,排名全国第六位;年、年市场份额分别为5.4%、5.7%,排名全国第五位、第六位。
电气风电是中国海上风电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全行业领先。根据《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截至年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以上有电气风电、远景能源、金风科技和明阳智能,这4家企业海上风电机组累计装机量占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的89.5%,电气风电以41.4%的市场份额领先。
年,全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万千瓦,共有6家整机制造企业有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其中电气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最多,为64.7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达到26.0%。其次分别为远景能源、金风科技、明阳智能、中国海装、湘电风能。
根据《中国风电产业地图》,截至年底,中国风电有装机的整机制造企业近70家,陆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2.29亿千瓦,电气风电累计装机容量.3万千瓦,市场份额4.2%,排名全国第9。
年,中国风电有新增装机的整机制造企业共17家,全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2,.2万千瓦,电气风电新增装机容量61万千瓦,市场份额2.5%,排名全国第11。
根据CWEA《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数据,截至年底,公司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9万千瓦,占全国风电海上总装机量的41.4%;陆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1万千瓦,占全国风电陆上总装机量的4.2%。
公司年海上新增容量份额变动主要系部分竞争对手持续发力,取得部分市场份额,其在年、年取得的部分订单在年转化为吊装量。
一、国内领先的体外诊断产品提供商
电气风电成立于年;年公司的第一台2MW陆上风机并网发电;年实现投产的3.6MW海上机型;年成立工程服务分公司,布局后市场配套服务业务;年成立全资子公司之恒新能源,开始拓展风资源业务,同年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年科创板上市。
二、业务分析
-年,营业收入由65.57亿元增长至.85亿元,复合增长率46.66%,年实现营收同比增长.0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1亿元、-0.52亿元、2.52亿元、4.17亿元,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5.48%;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3亿元、-1.74亿元、1.78亿元、3.02亿元,年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9.66%;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4.32亿元、4.33亿元、27.70亿元、14.77亿元,年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下降46.68%。
分产品来看,年销售产品实现营收.09亿元,占比94.66%,其中陆上风机实现营收.65亿元,占比54.66%,海上风机实现营收81.91亿元,占比39.74%,其他实现以你感受.25万元,占比0.26%;风电配套工程实现营收8.11亿元,占比3.94%;提供劳务实现营收2.34亿元,占比1.14%;光伏EPC实现营收.12万元,占比0.27%。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实现营收92.10亿元,占比44.52%,其中第一大客户实现营收24.28亿元,占比11.74%。
三、核心指标
-年,毛利率由22.44%下降至13.64%;期间费用率由19.53%下降至9.97%,其中销售费用率由13.30%下降至7.40%,管理费用率18年上涨至高点5.93%,随后逐年下降至7.40%,财务费用率18年上涨至高点1.71%,随后逐年下降至-0.08%;利润率18年下降至低点-0.85%,19年提高至高点2.48%,20年下降至2.01%,加权ROE18年下降至-2.41%,随后逐年提高至10.14%。
四、杜邦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由图和数据可知,18年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是由于利润率和资产转率的下降,19年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是由于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的提高,20年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是由于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提高。
五、研发支出
-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40,.03万元、29,.55万元和55,.49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56%、2.90%和2.71%。
看点:
风能凭借其资源总量丰富、环保、运行管理自动化程度高、度电成本持续降低等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与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成为开发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构成,预计未来风机在整体电源结构中的装机占比将不断提升,风电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主流方向已成共识。未来随着风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下游风力发电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将逐步提升,经济效益日益凸显,有利于风力发电设备行业的整体发展。截至年12月31日,公司在手风机订单金额合计达.11亿元,较年末增加.51亿元,充沛的在手订单为公司未来业绩提供支撑。
年中国轴承行业产销现状与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全国已形成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年我国轴承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亿元,同比增长9.04%。主要是受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轴承企业,如为风电、工程机械、冶金矿山等配套轴承企业高速增长的带动影响。
目前,全国已形成发展较为成熟的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包括瓦房店轴承产业集聚区、洛阳轴承产业集聚区、苏锡常轴承产业集聚区、浙东轴承产业集聚区、聊城轴承产业集聚区。
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近亿
-年全国轴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呈现波动增长。年我国轴承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亿元,同比增长9.04%。主要是受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轴承企业,如为风电、工程机械、冶金矿山等配套轴承企业高速增长的带动影响。
行业总产量在亿套左右波动
-年中国轴承产量波动变化。年,由于受到下游汽车、机床等行业需求下降的影响,我国轴承行业产量出现下滑现象,年产量为亿套,同比下降8.8%。年产量回升至亿套,同比增长1.0%。
年整体呈现供大于求局面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年中国主要轴承制造企业产销率波动变化。年全国家行业主要轴承制造企业生产轴承55.4亿套,轴承销售量53.9亿套,产销率为97.16%。产量和销量同比分别为增长8.35%和增长3.59%,整体呈现供大于需的局面。
行业头部企业竞争相对稳定
-年中国轴承行业主营业务排名前五的企业由人本、万向钱潮、天马、洛轴、瓦轴五家企业包揽。其中人本和万向钱潮分别维持在行业第一、第二的位置,行业头部企业格局相对稳定。
从前10企业营收占全行业比重来看,由年的20.9%增长到年的28.6%,年占比稍有下降至28.1%。
全国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
目前,全国已形成发展较为成熟的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包括瓦房店轴承产业集聚区、洛阳轴承产业集聚区、苏锡常轴承产业集聚区、浙东轴承产业集聚区、聊城轴承产业集聚区。轴承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如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