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
用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评论之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过程中,应该始终注重用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
我们应该珍视优秀传统文化遗存。中华文明是一个延续了五千年的巨大文明体,虽然历经磨难和考验,多种规模、形态、价值的文化遗存仍然广布于中华大地。这些遗存,饱含着辛勤的劳动,凝结着闪光的智慧,吐露着丰富的情感,昭示着创造的力量。我们应从尊重人类劳动价值、保护中华文化基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族团结等高度出发,以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紧迫感,不断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物质形态,还是作为非物质形态;无论是作为实用形态,还是艺术形态;无论是作为静态还是活态,其核心都在于其性质、结构、功能中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审美理念和社会理想,这是民族文化传统最深沉的积淀,是民族文化基因最深刻的表达。我们应该从创造人类新文明的宏大视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出发,认真加以辨析和梳理,从中提炼和汲取最具生命力的精华,融合到时代精神的创造中去,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华。
我们应该注重发挥传统节日和民俗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其文化内涵,创造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浓郁节日氛围和新鲜民俗样式。传统节日和民俗,以一整套精微的符号、规则、礼仪、习惯,表达独特的审美和信念,可以使人在具体深入的感受体验中,理解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当不讳之朝,思采风之义。”观风察俗,敦风厉俗,是中国*治文化中十分优良的传统。我们应该努力在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灌注现代的物质和精神元素,使之成为当代群众文化生活的寄托和典范,成为人民精神家园中绚丽多姿的构成部分。
我们应该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近现代以来,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我们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而今,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旗帜下更为深刻地看到了它的价值。我们应该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阶段、有次第地把我们的公民培养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承载者和创新者,使一代代中国人永葆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气魄。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是一条河流,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文化传统不断生发、汇聚、激荡、积淀的历史。我们一定会以博大的胸襟,高远的情怀,鲜明的时代追求,卓越的制度设计,在古今东西、立体多维的文明空间里,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辉煌。